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7月20日至7月26日,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在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组建民族团结实践团,奔赴布拉克苏乡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学院团委副书记张晗蓓、干部胡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主任杨子嶓、干部李虎和赵影、教师巴勒恒·革命哈孜带队,来自各系的28名师生宣讲团成员参与。
本次活动得到了兵团教育局驻布拉克苏乡吐尔恰巴格村工作队的支持与帮助。在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简基松同志的带领下,通过情景剧展演、思政教育、交流座谈、走访慰问、田间劳动、包饺子、创意剪纸等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师生们在活动中感悟家国情怀,在互动中凝聚团结力量,在实践中书写青春担当。
演绎情景剧·传递民族情
活动期间,学院师生宣讲团精心编排的原创思政情景剧《同心筑梦天山下 同频共振在石城》在布拉克苏乡的吐尔恰巴格村、伊肯其英其开村和英艾日克村进行展演。该剧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表演,展现了职业院校各民族青年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尊重的精神风貌。每场展演结束后,实践团与当地村民互动交流,同舞同乐,用艺术代替言语,传递温暖与真诚。
铸牢共同体·共圆中国梦
本次活动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在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教师的参与下,顺利开展了仪式教育、交流座谈、理论宣讲、“行走的思政课”等活动。巴勒恒·革命哈孜老师带领团队学生与当地返乡大学生展开交流座谈,就学习工作、生产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享;赵影老师通过看视频、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当地中小学生讲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在喀什博物馆,通过李虎、赵影、巴勒恒·革命哈孜老师的讲解,实践团深入了解了喀什地区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故事。历史与现实交汇,信仰的根基在行走中愈发坚实,爱国爱疆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上生根。
共话团结情,同筑一家亲
实践团先后开展了多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活动,邀请当地村民共同参加。通过联谊晚会、包饺子、创意剪纸等活动拉近距离、加深了解、增进情感。联谊晚会上,不同节目的歌声交替响起,却都透着同样的喜悦;饺子在手中成形时,热闹的环境里满是欢声笑语;实践团成员教孩子们剪纸时,孩子们创意无限,剪出各具特色的图案。这些细碎又鲜活的瞬间,让实践团感受到了各民族文化的魅力,也见证了不同民族在相处中流露的真诚与热络。
入户访民情·劳动践初心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基层、贴近群众,了解南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实践团开展了走访慰问、田间劳动等活动,让学生走进村民家中,感受风土人情。实践团师生带着慰问品和真挚的问候,先后走访了5户家境各异的村民。每到一处,同学们都和村民们亲切交谈,询问生活状况和身体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主动打扫房间、整理庭院,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远方的温暖。正值农忙时节,实践团师生来到田间地头,与当地农民一同除草劳动,体验着农业生产的艰辛。大家在劳动中深刻理解了“接地气才能长底气”的实践意义,也更加坚定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但这并不是终点。“三下乡”从不是单向的奔赴——我们带着热忱而来,满载着珍贵的收获而归。未来,学院团委将持续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推动各民族学子共研民族文化、共话发展愿景,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青年心中扎根结果。组织青年深入乡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豪情,让青春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征程中,书写民族团结与奋斗担当的双重答卷。